《玉篇》系字書對日本的辭書編纂史極具影響。江戶初期開始,宋學蔚為
風尚,北宋《大廣益會玉篇》徹底取代了《原本玉篇》的地位。後來毛利貞齋所編《增續大廣益會玉篇大全》又再取代了《大廣益會玉篇》,是日... more 《玉篇》系字書對日本的辭書編纂史極具影響。江戶初期開始,宋學蔚為 風尚,北宋《大廣益會玉篇》徹底取代了《原本玉篇》的地位。後來毛利貞齋所編《增續大廣益會玉篇大全》又再取代了《大廣益會玉篇》,是日本化《玉篇》的典型之一。此書自元祿五年(1692)出刊直到明治結束(1911),成為日本流布最廣的漢字辭書,「玉篇」二字也成為字典的代稱,故《玉篇》接受情形可作為日人看待漢學的一個面向。本文主旨即研究江戶時代(1603-1867)的《玉篇》接受,以《增續大廣益會玉篇大全》享保二十年(1735)本為探討重點。經考察,當時日人對《玉篇》的認識,非僅單純將之視為一部漢字字書,更是作為閱讀漢籍、學習儒學時所需的外國語辭書,故須改變原有形制並增加假名註音,以符合非漢語母語者的使用需求。改編方式主要是結合《字彙》的形式與內容,變成了有利日本人使用的漢和辭書,雖已失去了《玉篇》的原貌,卻也同時找到了新生命。
本文討論現代漢語中的動補型複合動詞,並將焦點放在「V完」上。所謂動補型複合動詞,可表示為「V1+V2」,其中V1表示動作及行為,V2表示蒙受前述動作而引發的狀態變化或結果。在教學的過程中,經常遇... more 本文討論現代漢語中的動補型複合動詞,並將焦點放在「V完」上。所謂動補型複合動詞,可表示為「V1+V2」,其中V1表示動作及行為,V2表示蒙受前述動作而引發的狀態變化或結果。在教學的過程中,經常遇到日本學生在語意表現上不夠充分的情形,經過觀察,發現學生對於結果補語的掌握度低,主要偏誤乃是「未用」而非「誤用」。關於動作或事件的完結,學生雖能以「了」來表達,但表現出來的語意經常與實際想表達的內容不甚相符。因此本論文以「V完」為討論重點。研究步驟上,首先從秋山淳(1998)、石村廣(2000)、木村惠介(2006, 2007)等人對動補型複合動詞的分類來觀察「V完」所屬的類型;其次,分析能夠與結果補語「完」組合成複合動詞的動詞類型,找出V1動詞的主要特徵;最後,根據「V完」的構詞特徵與句法焦點來規劃教學流程。期待能藉由研究分析的過程來研擬動作完結「V完」的對日教學策略,進而提升教學效果。
作家陳玉慧發表於2004年的家族史小說《海神家族》,小說場景主要發生於台灣,以家族史對應近代台灣的百年歷史。其創作手法別具特色,以許多不連貫的獨立章節,試圖對眾多角色與事件進行描寫,雖碎裂而... more 作家陳玉慧發表於2004年的家族史小說《海神家族》,小說場景主要發生於台灣,以家族史對應近代台灣的百年歷史。其創作手法別具特色,以許多不連貫的獨立章節,試圖對眾多角色與事件進行描寫,雖碎裂而完整。除應用了間離化的寫作策略,也摻雜許多深具隱喻意味的符碼,以襯托出女性與空間的關係。本文試圖以後現代理論為進路,探討《海神家族》中的文化性,著重於性別以及空間,冀能進一步了解《海神家族》故事中的深層意義。本文主要章節分配如下:第一節:前言。第二節:故事的間離反映人生的碎解。第三節:她的歷史,女性、 家族、國族認同,並細分為「《海神家族》的女性家族史書寫」與「身體.家族.國族」兩小節。第四節:她的空間,意義的拼湊,分為「拼湊的文本空間」、「姓名與空間」、「房間.媽祖.地方感」等三個小節。以及第五節:結語。簡言之,《海神家族》將諸多文化議題剪拼成文,兼具高度與深度的隱喻與地方感,而這樣的文本,也使讀者感受到一個賴以為家的台灣意象。
珠光的《淨土三部經音義》是為了便利讀者閱讀淨土經典所撰,在珠光之前,也有其他的淨土經音義書。然而珠光對於音義書的設計並不完全模仿前人的體制,不但有其個人特色,也能反映出十六世紀末期日本人編纂... more 珠光的《淨土三部經音義》是為了便利讀者閱讀淨土經典所撰,在珠光之前,也有其他的淨土經音義書。然而珠光對於音義書的設計並不完全模仿前人的體制,不但有其個人特色,也能反映出十六世紀末期日本人編纂佛經音義書的一種作法。嚴格說來,此書不能作為實際語言的證據,但是珠光重視中國的中古韻書進而將佛經音義書「字書化」,形成了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他不但在編纂體制上參考《玉篇》,也大量收錄了《玉篇》的反切與註釋,遇到不合日本漢字音的反切與註釋,則改參《韻會》或《廣韻》。因此,珠光書中的漢字音系統比較接近中國中古晚期的語音系統。只是他過度依賴字書,使得佛經音義書闡釋佛經原詞、原意的部分幾乎不存在,成了一部不具備音義書形式的佛經音義書。
Ritai Dacidian (A Japanese-Taiwanese Dictionary, 1907), the pioneer book of Chinese dialect contr... more Ritai Dacidian (A Japanese-Taiwanese Dictionary, 1907), the pioneer book of Chinese dialect contrast, is one of Naoyoshi Ogawa's Taiwanese dictionaries. The "Preface" (緒言) to the dictionary is not only an introduction, but research, because it includes abundant data about Chinese dialects, Taiwanese, and Japanese around the 19 th century. In this article, the two main points within five sections are 1) discussing the question about whether the mid-ancient Chinese data that Ogawa has used came from Yunjing (韻鏡), and 2) discussing whether the four Romanization methods of Chinese dialects resulted in confusion.
Uploads
Papers by Hannah Tseng
風尚,北宋《大廣益會玉篇》徹底取代了《原本玉篇》的地位。後來毛利貞齋所編《增續大廣益會玉篇大全》又再取代了《大廣益會玉篇》,是日本化《玉篇》的典型之一。此書自元祿五年(1692)出刊直到明治結束(1911),成為日本流布最廣的漢字辭書,「玉篇」二字也成為字典的代稱,故《玉篇》接受情形可作為日人看待漢學的一個面向。本文主旨即研究江戶時代(1603-1867)的《玉篇》接受,以《增續大廣益會玉篇大全》享保二十年(1735)本為探討重點。經考察,當時日人對《玉篇》的認識,非僅單純將之視為一部漢字字書,更是作為閱讀漢籍、學習儒學時所需的外國語辭書,故須改變原有形制並增加假名註音,以符合非漢語母語者的使用需求。改編方式主要是結合《字彙》的形式與內容,變成了有利日本人使用的漢和辭書,雖已失去了《玉篇》的原貌,卻也同時找到了新生命。
家族、國族認同,並細分為「《海神家族》的女性家族史書寫」與「身體.家族.國族」兩小節。第四節:她的空間,意義的拼湊,分為「拼湊的文本空間」、「姓名與空間」、「房間.媽祖.地方感」等三個小節。以及第五節:結語。簡言之,《海神家族》將諸多文化議題剪拼成文,兼具高度與深度的隱喻與地方感,而這樣的文本,也使讀者感受到一個賴以為家的台灣意象。
〈國葬〉中的輓聯本意是描寫李浩然的功績,白先勇把死亡熟練地運用為寫作材料,以小說中人物的事蹟與靈堂中的物件反映出轉進來台的老兵心態,也反映特定族群的國族意識所帶來的身世之歎。此外也表現出白先勇發出不平之鳴,為父留名的意圖。小說中形形色色的軍人形象,都是利用文化符碼將歷史與小說連結的佳筆,故事中各個反映歷史的物件,都隱隱挑動省外族群集體意識的神經。第一代省外族群擁有和本省各族群不同的歷史與文化背景,小說一方面以諸多
物件來表現這種國族主義,凸顯文化符碼在小說中的重要性;一方面也反映出對英雄失意、壯志未酬的嘆息之情。從國/族的角度來看,〈國葬〉都以當時歷史背景反映了文學與真實空間的流動與轉移,而這些似真似假的空間轉換,以及充塞全文的國族符碼,是一個個的隱,流竄在讀者的思維裡,形成特殊的美感經驗。